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,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,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,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。如何更有力推進大學生就業創業?怎樣提升高等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?今年全國兩會,代表委員紛紛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建言獻策。
一、提高人才供給的前瞻性
近年來,高校畢業生規模不斷擴大,已成為每年新增就業的主力,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。“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創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,必須充分發揮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在服務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融合發展中的交彙作用。”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江南大學校長陳衛說。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李孝軒分析,當前,人才結構性錯配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。對此,我國高等教育也應快速響應需求的變化。“從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力的角度來看,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,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與高質量發展需求的适應性和匹配度,是個重要的着力點。”李孝軒說。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制度的設計、優化和改革,是一個系統工程,不僅需要教育系統内部的調整設計,也與收入分配、社會保障等教育之外的制度設計息息相關。“促進高質量發展,每個鍊條上都需要不同層次類型的專業人才支撐,急需健全和完善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基礎的人才需求預測機制。”李孝軒說,要堅持“有效超前”和“有效匹配”原則,加強人才供需預研預判,制定國家、區域的中長期人才規劃。教育系統則需合理編制、适時調整教育發展規劃,着眼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期新質生産力發展,謀劃資源布局,提高人才供給的前瞻性、适配性和耦合度。
二、提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
在過去的一年裡,全國人大代表、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走訪了四川省内和西部地區部分高校,調研了解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問題與困難。他發現,高校畢業生就業難,有些是深層次結構性矛盾,有些則是階段性暫時性困難。在陳衛看來,提升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的适配性,要持續深化以就業狀況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供給側改革,既要跳出教育看就業,也要站在教育看就業,還要站在就業看教育,推動招生培養就業全鍊條聯動改革。“具體來說,要優化學科專業設置,加強人才培養改革。”陳衛表示,各高校要重點布局社會需求強、就業前景廣、人才缺口大的學科專業,對多年畢業去向落實率過低的學科專業及時調整。全國人大代表、揚州大學校長丁建甯說,就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,需要高校加強頂層設計,全盤把握,在不同的學期階段,對學生提供不同的就業指導,并結合學生個人特色提供針對性的幫助,進一步強化就業的針對性。吳德建議,從短期來看,可以加大畢業生基層項目實施力度,加大對吸納高校應屆畢業生入職工作的企業實施優惠政策力度,強化資金扶持;從長期來看,應當出台政策措施促進企事業單位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合作,引導高校優化學科專業設置、招生計劃,進一步完善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體系,引導學生更好适應未來的職業選擇與相關要求。
三、動員更多力量支持畢業生就業創業
如何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?在陳衛看來,首先要建立科學、公正、透明的就業評價體系。“就業涉及政府、學校、教師、學生、社會等,需構建多元主體參與、符合我國國情的就業綜合評價體系,破解‘唯就業率’的單一評價導向。”陳衛說。從評價體系出發,延伸到大學生就業另一個重要端口——企業。作為吸納高校畢業生的主渠道,企業應該在高校畢業生就業中扮演怎樣的角色?對實習生敞開懷抱,對畢業生興味索然,部分企業在就業市場上的表現,也讓代表委員反思,該如何加快解決高校畢業生實習與就業“兩張皮”問題,能否通過給予稅收優惠、補貼獎勵等政策支持,鼓勵企業為畢業生提供實習實訓、就業崗位。丁建甯認為,應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高校實習基地、人才工作站等建設,完善“聯動培養、校企融通、資源共享”的協同育人機制,提升人才培養質量。幫助學生樹立正确的擇業觀和就業觀,實現分階段、多元化就業,高校責無旁貸。“高校應将就業育人作為‘三全育人’的重要内容,不斷加強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工作。”全國人大代表、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長趙祥模說。
【轉載自微信公衆号中國大學生就業】